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家公司的CEO,无论是阿里巴巴事件也好,无论是支付宝的拆分也好,你在这个当口上,好像De Xiaoping‘liu si’当中,他作为国家最高的决策者,他要稳定,他必须要做这些残酷的决定。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决定,但这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在当时是最正确的决定。任何时候,一个领导者是必须要做这样的决定。混日子,那谁都可以不做决定的,那就不叫管理了。


713日,南华早报中文网刊登了对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专访,其中有一段话,涉及24年前的敏感事件。尽管,事后阿里巴巴集团发表声明,这段话是不正当的引述,但我个人还是相信,马云应该是说了这段话。这段话引起了巨大的社会争议,马云大概也是第一次招来这么多的骂声,那么公务员或者企业家,可以从这次采访教训中获得哪些启示?至少包括:

 

1、如果是特别重要、媒体特别看重的采访,受访者可以提前向记者提出看稿,否则可以不接受采访。看稿不一定意味着可以修改稿件,但至少可以提早发现问题,跟记者进行沟通,看能否进行修改。

 

2、受访者必须时刻意识到,接受采访时的口头发挥书面刊载的区别。前者相对随意,即说话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过度发挥或出言不慎,而正式见报则需要适当把关、更加审慎。因此,对话体的报道,能提前看稿,也可以在见报前适当调整,让观点表达地更周全、精准。至于记者和媒体是否愿意,则需要事先沟通。

 

3、如果采访记者或媒体不愿意接受看全文,也至少要求看引语,即涉及到受访者说的原话。这样可以至少保证,这些引语不被曲解或者不产生歧义。就我接受采访的体会看,即便是一些严肃、主流的深度媒体,其记者摘引观点的时候也会出现偏差,因此,提出要看引语的要求是完全没问题的。

 

4、受访者在重要采访中必须围绕主题,尽量不要脱离原先的主题进行过度发挥。马云的教训之一就在于:原本是谈商业话题,却以政治事件作为比喻,这样谈话的风险便大大增加。如果采访过程中,记者主动提及了跟采访主题无关的话题,则受访者或可礼貌地说这个话题,我们下次再交流。

 

5、对敏感的政治事件,实际上无论如何表态都是充满风险的。因为政府的口径和民间的看法、左派和右派的看法、精英与草根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无论如何表态都容易引起争议。因此,在商言商可能是比较稳妥的做法。不过,这并不代表受访者不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

 

6、据说,这次采访马云的《南华早报》记者是老朋友,即曾经多次采访过他。所以,这次采访还能总结的教训是:不要对老朋友的采访太过信任。其实,对马云这样的公众人物来说,每一次重要的采访都能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对每一次采访报道(尤其引语)进行审看,是必要的环节。

 

7、这次的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也跟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爆炸式、碎片化传播效果产生的放大效果相关。因此,这一事件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和理解:身处微博时代,你接受采访的任何观点,都可能被片面地放大,这也是社交媒体二次传播带来的新风险。

 

8、深究起来,马云的这次事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教训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尤其如何转型社会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他对那件事的看法,或许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企业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认识的厚度,决定表达的深度,如果缺乏足够理性、全面、悲悯的历史观,表达出来的观点则恐怕也难以经受推敲。不过,这点反思有点离题了,暂时打住。

 

这是一本政经微信公众号的第1篇文章,1300多字,今后争取将文章控制在1000-1500。这样,可以尽量少地耗费你的阅读时间。如果你觉得不错,请向身边的朋友(尤其公务员)推荐这:yibenzhengjing2013如果你对本文有任何看法或补充,请直接留言。

【微信公众号文章】从马云的教训中学习接受采访

话题:



0

推荐

张志安

张志安

46篇文章 6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