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虚假摆拍事件引发各方关注。个别内容生产者试图利用虚假人设、情节、场景、道具等编造不实信息,凸显对立或冲突效果,引发各方关注,从而不当获取流量甚至变现。他们通过“真实”场景、“真实”互动和“真实”情感的表达,产生更容易误导人的效果。比如,一些“好心人”到农村,进入留守儿童的家内拍摄,呈现家徒四壁的景象、天真无邪的笑容、“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艰苦和“好心人送温暖”的感人瞬间,后被戳穿是商业策划和博取眼球的行为。结合笔者观看网络视频的感受,虚假摆拍确实不容易识别。这些涉及底层、贫苦、农村的虚假摆拍,一方面更容易激发普通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之心,另一方面也与城市现代生活形成强烈反差,更容易触发人强烈的情感、带来巨大的流量。深究这些不时发生在互联网平台上的的虚假摆拍事件,其背后动机和目的在于:以夸大和营造的“真实”来获取虚假流量。

为防范极个别创作者通过制作、传播虚假摆拍内容不当获利,互联网平台不断升级虚假摆拍视频内容、创作者处罚规则。例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以虚假摆拍为首的不实信息提出一系列治理举措,如明确要求创作者通过摆拍制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等字样。如作品因未对外注明系虚构,致使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产生误解,平台将从严处罚,视情节对发布账号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主动打标并有效对外展示的同时,剧情类创作仍需遵守社区规范,如视频中含有如夸大炒作贫困生活、青少年与老年悲惨经历、家庭矛盾等违反公序良俗类内容,平台同样会从严处罚。此外,平台还开通专门的申诉通道,若创作者认为自己发布的虚构作品无责,是被曲解或者其他原因引发账号被处罚,可向平台提出申诉。

抖音透露,2022年以来,平台针对不实信息已经上线了预警、溯源、存疑(提醒)、跳转、粉丝抹除、谣言库、拦截、打标、推送等多项能力。2023年1月1日至今,抖音针对以摆拍为重点的不实信息现象予以严厉打击,共对2648个账号予以封禁等处罚,下架133.7万个视频。平台除了延续传统以“堵截”为思路的硬性治理手段(如拦截、粉丝抹除)外,还新增了以“提示”为思路的软性治理手段,上述创新实践体现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治理虚假摆拍上的决心和努力,宁愿牺牲短期内的热度与流量,也要维护良好的平台内容创作生态,值得行业各方借鉴学习。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政府在集中整治基础上会督促互联网平台力争做到三个优化: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优化审核策略、优化账号管理。相关举措包括,加大对优质内容人工筛选力度,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坚决防止首页首评、热搜热榜成为导向不良信息的放大器,建立账号黑名单和MCN机构分级处罚机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的“三个优化”将会促使更多平台推出相应措施。

除政府、平台责任外,针对那些引起广泛关注的虚假摆拍事件和现象,主流媒体也承担着内容把关、舆论监督、核实辟谣等多重责任。如果媒体在虚假摆拍事件或现象传播中把关不慎、不加核实,可能会出现消极扩散、推波助澜的情况,因此媒体守住新闻真实底线格外重要。例如,2022年1月8日,一则“女子打网约车不紧不慢买早餐,司机等7分钟后取消订单被威胁要投诉”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后该视频被质疑系自导自演的摆拍。一些媒体将此事当作“新闻”报道出来,引发很高关注度。面对虚假摆拍,媒体传播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有闻必录”追热点,会导致谣言扩散;如果及时求证核实,则会阻击谣言。

网络时代,“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全世界”,不实和虚假信息永远在和事实赛跑,作为“把关人”的主流媒体在治理虚假摆拍方面也大有可为。如,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不能直接将一些网络爆料或视频内容当作真实新闻的片段来加以剪辑、传播和扩散;对已经形成热点的“事件”,要查明源头、认真核实,确定属实后才传播和评论;面对争议话题,部分网民难免有猜测与质疑,媒体要保持理性,不简单定性和报道。

总之,虚假摆拍往往有更“真实”的视觉佐证效果,政府专项治理、平台严格监管、媒体核实辟谣,各方共治必更见其效。

 

作者为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话题:



0

推荐

张志安

张志安

46篇文章 6天前更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