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在河北三河燕郊采访爆燃事故遇阻。有网传视频显示,一名穿着带有“CM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标志的女士说“我们三个央视记者被十几个人推搡啊……”事情发生后,“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文《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应该进行采访吗”“记者是添乱吗”“一纸通稿真能代替现场报道吗”连发三问,被网友广泛转发,半小时内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

笔者在接受中新社“庖丁解news”独家采访时表示,去现场进行报道是记者的天职,记者的采访报道不仅不会添乱,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事件有完整、准确、理性、全面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从这次央视记者在现场被驱赶、中国记协发声强调正当采访权利的事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一系列相关问题。

问题1:廊坊当地的道歉声明有说服力么?

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爆燃事故处置指挥部14日发布了道歉声明,声明中表示强行劝离记者是为了保障安全和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对过程中工作人员沟通能力不强以及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进行了道歉。

在事件发生不到 24 小时的第一时间能够做出回应,还是值得肯定的,说明指挥部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媒体还是重视的,对舆论还是敬畏的,从总体态度、事实归因和沟通策略来讲,是比较务实和“聪明”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地方出现了突发事件,总体来讲是不太愿意媒体介入报道的。一方面报道会给地方带来过大压力,更何况对河北来讲,已经不止一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当地承受的压力比一般情况更大一点。

因为突发事件如果是高频发生,它的危机风险就会被放大。所以当地可能会有习惯性的自保,不希望媒体进行直播报道。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扩散,监督报道在网上一传就是大热,就变成全国舆情。所以,地方政府要比过去承受更大舆论压力和意识形态风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道歉声明的速度和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有一定说服力的。

问题2: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报道有何重要意义?官方通告和通告是否能代替现场报道?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只有到达现场才可以还原过程,才可以收集更一手资料,去现场进行报道是记者的天职。奔赴现场是记者的基本功,尽管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其他采访方式,但是去现场跟不现场肯定是不一样的,抵达现场是记者进行采访的基本的前提条件。

记者在现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添乱的,记者也不会去故意添乱。如果记者在现场会有生命危险或者其他危险情况,事故处理方需要及时提醒,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对记者进行协助和保护,例如一般特别危险的现场,救灾部门和公安部门会拉警戒线,记者在警戒线外报道,人身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如果说“添乱”,记者在现场有可能增加是现场处置人员的“心头之乱”。因为救灾方一边在处理灾情,一边已经被直播报道,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和媒体交流,及时做好媒体接待和信息公开,压力也是很大的,这就考验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以及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仅靠一纸通稿肯定是不够的。新闻发布是官方主动的选择,有很多案例证明,官方在新闻发布的时候并不是都可以做到主动说、及时说、充分说,特别是不一定都能做到全部说。新闻发布方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考虑有些东西不便对外说,或者是暂时原因还没查明不好说,或者比较敏感的内容说出来反倒会“点火冒泡”,那就宁可不说。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记者的报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实和调查的作用,佐证和复核的作用。首先,记者的调查报道有利于公众更完整地知道事情的原貌,特别是事实背后的背景、历史原因和公众反映等。其次,记者的报道可以跳开“一城一池”的本地视角,从更大的视角,包括采访行业专家、提出建设性建议等。此外,记者的报道为政府所要发布的事实提供了佐证。

因此,光靠政府自己发布的信息是不够的,“自己说不如大家说,大家说不如权威说”。媒体就扮演了当地政府自己说之外的一种权威说。各方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事实,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事件有完整、准确、理性、全面的理解。媒体的调查报道是不可替代的。

问题3:此次央视记者被驱赶,为何会引起新闻界和舆论的强烈关注?

这次事件之所以被高关注度,主要有两个原因:央视记者被驱赶和中国记协发声。

首先,过去我们看到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遭到驱赶,大多数是地方媒体的记者,一类就是本省的媒体到基层去采访被驱赶,另一类是本省媒体跨省去别的地方采访被驱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在地方采访的时候,一般还是比较顺利的。此次央视记者被驱赶,尤其还经过电视直播的方式直接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画面的冲击力和真实性激发了舆论的关注。

其次,以前地方记者被驱赶,省市级记协出来发声是比较少的,这一次是中国记协发声,非常果断,回应了社会关切,被广泛转发。作为行业最高组织,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来,发了好几篇关于鼓励舆论监督和分享舆论监督经验的稿件,中国记协过去一段时间对鼓励舆论监督的声音、定调是积极的,关于建设性监督方法的讨论分析是专业的。这背后其实也和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践行社会责任、如何坚守专业态度、如何巩固职业尊严和行业声誉是非常有关的。

问题4:何谓异地监督?异地监督到底难在哪里?

异地监督就是媒体到外地去做舆论监督报道,主要是针对地方媒体而言。比方说河南的媒体到广东来,四川的媒体到浙江去。比较多的是指省级、市级媒体,对省外发生的负面事件带有监督性的报道,这种监督报道一般来讲都是指向问题的,既是为了曝光问题,也为了促进解决问题。因为央媒本来就是做全国性报道的,不存在异地监督的问题。

异地监督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历了几个变化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以《南方周末》为代表,全国各地都有做异地监督的媒体,比方说河南有《大河报》,陕西有《华商报》,四川有《华西都市报》,湖南有《潇湘晨报》,上海有《新闻晨报》《东方早报》,广东有《南方都市报》,北京有《新京报》。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市场化媒体比较多的对外地你负面事件进行报道,异地监督是比较活跃。当时形成两种监督模式,一种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作为国家台对下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行政权力的延伸。另外一种就是以“南方系”为代表的异地监督,它更多是一种市场化驱动的,出于对公共责任或者公共利益捍卫的一种舆论监督报道。

近年来,异地监督的逐渐衰落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传统媒体自身的生存挑战和成本压缩。2012 年左右报业进入衰退的拐点, 2014年左右广电也开始衰退,传统媒体难以支撑高昂的采访成本,派记者到外地去采访。当前重大危机事件出来以后,国内进行监督报道的记者越来越少了。

第二个原因跟过去一段时间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关系。很多媒体感受到做异地监督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到达现场以后比较容易受到阻挠,采访过程当中比较容易被召回,采访之后发稿比较难,使得这个媒体开展异地监督重重困难。

第三个原因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报道方式变革有关。有时候记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调查报道,还没有不到达现场、做个连线、做个简单的网络爆料更有流量。所以,一部分的媒体会感觉到没有必要再派记者去现场了,习惯用爆料新闻和连线新闻替代记者的现场采访,无形当中也会降低一部分媒体做异地监督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出现了很多新闻客户端以“国内热点”的方式去做异地监督。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这样的国内热点报道,往往不算是一种真正的监督报道,因为没有真正抵达现场,没有真正进行深入采访,往往只是只言片语或网络爆料,或只是事实的一个侧面。

问题5:舆论监督有何意义?

媒体如果不关注重大问题,那媒体影响力永远是有限的。媒体不可能光靠宣传、主题报道去构建自己的影响力,监督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是媒体重要功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是媒体功能的一体两面,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强,媒体才有公信力。

此外,监督报道往往也是记者职业能力和职业声誉的重要构成部分。做舆论监督报道能够检验一个记者水平,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也能够提高记者自我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不管对个体还是对组织,对行业来讲,舆论监督都是主流媒体不可放弃的重要使命。

问题6: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做?

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不应该阻碍媒体报道,应该及时做这四件事。第一,道歉,态度要诚恳。第二,补救,措施得力,避免损失扩大化。第三,偿还,如果群众利益损失,要依法规做必要的补偿。第四,改进,从危机里找到深层次原因,从制度上堵住漏洞,更建设性地转危为机,提高对同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这四个危机管理的要素,可以概括为“态度诚恳、措施果断、补偿到位、有效改革。”

这四个因素之外,全程要做好信息公开,按照国家的规定:按照不同的层级,坚持谁调查谁发布,及时对外公开信息,包括做好媒体的接待,发布已调查确认的事实信息。坚持“快报事实、申报原因、重报态度、晚报结论”的策略和节奏,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好新闻发布和风险沟通工作。

问题7:如何构建更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当前我们拥有多种监督渠道,异地监督只是其中之一。例如内参渠道、群众举报、纪委监督等,在尝试建立制度化的监督,努力使监督更加全方位、一体化。不过,媒体异地监督是不可或缺的。

怎样构建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第一,要看异地监督是否能得到制度性的支持,能否得到行政和法律规章的保障。

第二,媒体发展程度不同,各个省遭受异地监督的压力是不均衡的。跨省进行异地监督的频次和监督的权力分布格局是不均衡的,相对来说,一些中等发达地区媒体对发达地区监督的多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媒体跨省做异地监督少一些。这种格局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

第三,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面对媒体的批评报道,要能快速纠错,及时根据媒体所指出来的问题加以改进,要建立快速的纠偏和解决机制。

第四,从长期来看,舆论监督报道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当前地方媒体越来越在生存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媒体对于这个国内新闻和深度报道的重视程度已经在弱化了。媒体自身要重视业务、重视监督,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

 

话题:



0

推荐

张志安

张志安

47篇文章 27秒前更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