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亲爱的同学们:

         一年一度,我们又迎来了告别时刻,祝贺你们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毕业,走向社会、走向你人生的新起点。去年,我在这里谈了我们如何面对“后真相”时代,今天我想谈谈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你的选择。

        前几天,从旧金山飞广州的航班上,我看了一部电影,是关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丘吉尔的排名超过牛顿、莎士比亚、伊丽莎白一世,排在最前面。从1940年开始,他领导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战争,作为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他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被封为英国下议院之父。

        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在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之前,却突然变得焦虑不安、优柔寡断、暴躁自私乃至独断专行。他一会担心登陆行动失败而让英国付出惨痛代价,一会又担心年轻士兵的牺牲而伤心流泪,一会提出要亲自上战场或干预总指挥艾森豪威尔,一会又向上帝祈祷风暴天气来临以阻止登陆计划……影片或许多少有些虚构,但却真实还原或建构了丘吉尔的复杂人性,尤其是面临重大选择时的彷徨——

        这种彷徨来自他曾经的失败。1915年著名的加里波利战役中,他主导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登陆惨败,英法联军以及盟友澳紐军团死伤惨重,丘吉尔被免除海军大臣职位。这次惨痛的教训,让他对登陆作战计划有重蹈覆辙的恐惧。

        这种彷徨来自他对名望的追求。盟军作战计划总指挥是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丘吉尔兼着英国国防部长,在二战的关键时刻,他不太甘心自己身居后方,也不希望失去逆转战事的荣光。

        这种彷徨来自他的内心柔软。因为经历过惨痛失败和战争的死亡,他对年轻人的牺牲格外心痛,于是突然表现出“妇人之仁”。

最后,诺曼底登陆计划如期实行,丘吉尔试图阻挠的意图没有达成,但他还是根据战事的顺利推进,准备好非常精彩的演讲稿,为战势逆转而庆祝、为尔森豪威尔的指挥点赞、为鼓舞人民的斗志而慷慨陈词。

        我们的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重大选择来临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彷徨。比如,走出中山大学,到底继续深造还是求职;面临第一份职业,到底看重薪酬待遇,还是注重发展机遇;对待爱情和婚姻,是听从内心的激情,还是考虑家人的建议;面对具有风险的职业挑战,到底是放手一搏,还是稳中求变;还有,面临极大的诱惑,是突破底线,还是坚守初心……

        从丘吉尔身上,也结合我的体会,想分享一些感受和建议:

        首先,关键时刻的选择总有不确定性。爱因斯坦曾经说: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and not everything that's counted truly counts.(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计算得清楚。也并非每一件计算得清楚的东西都真的有价值。)所以,选择的彷徨和忧虑,总是司空见惯的。

        其次,关键时刻的选择需要深度反思。你需要重新反思你的成长经历和优势劣势,反思你内心最想呵护的价值准则,反思你对未来人生的最大渴望。人大体有三种智力:基因智力、经验智力和反思智力,第一个靠父母给予,第二个靠后天训练,第三个往往要自我训练,而反思智力往往能决定人的格局和视野,决定人能走多远。

        然后,关键时刻的选择需要做出取舍。任何选择总是有利有弊,总是伴随着某一层的得到和另一个面失去,得到的或许是现实的名和利,或者你内心的自我实现和精神满足。做出取舍的标准,关键在于你最看重的东西,也许是一份家国情怀,也许是理想责任,也许只是你对安稳生活的呵护。

        我想,没有什么选择一定是错误的或者完美的,关键是一旦做出选择,你能够坦然面对选择的利弊得失。我只希望,当你面对关键时刻选择的时候,可以重新反思个体的局限,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重新敬畏一下真善美的价值。

        过去这些年,我记忆中有不少同学做出过不少令人遗憾的选择:有的是因为太介意自己的情绪而选择了冲动的行为,有的是因为太渴望获得某种功利性的结果而伤害了他人的利益……这些遗憾,让我有了今天的发言初衷。

        有时候,选择沉默比随大流的附和更有价值,选择放弃比急功切利的追逐更有价值,甚至选择忍耐不如意的生活比纯粹从个体出发的打破更有价值。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如果选择时能给纯粹、正直和善良多一些考量,你的人生必然会增添更多无悔。

        真诚祝愿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都能在关键时刻做出你的正确选择。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是大家永远的家园和港湾,我们也随时在这里等待着你重返校园,说说你的生活和你的选择,尤其是你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张志安

张志安

47篇文章 27秒前更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